试论学习效率及其提高的途径
                           
请用鼠标双击文章

                                                                    
                          周志明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和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们在意识到学习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同时,正苦苦寻觅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方法。通向学习成功之路究竟有无终南捷径可走,本文从学习效率释意、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作了些有益的探索。

 

    作为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有一个从起始到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就是学习效率。它既是我们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所作的一种综合评定,又是学习者通过调动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获取最多最好的知识,产生较强能力的产出过程。高的学习效率,这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孜孜以求的,然而通向书山之路并不是一条通衢大道。有人起早贪黑,埋头苦学,最终劳而少获,有人轻轻松松,张驰有度,看似不十分用功,最后竟然鳌头独占。看来,学习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是一个“勤”字“懒”字所能讲得清的。可以这样说,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学习时间的多少学习环境的优劣成正比的。本文旨在探讨一下其中的所以然。

    一、学习效率及其评价标准

    所谓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主体依据计划或决策,将人、财、物、时等资源条件投入于主体的活动之中,经过主客体的相互变革和创造,产生出一定的后果效应,这就是效率。这里又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泛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精神所耗费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相应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实质是从量的意义讲速度;其二是指一种机械在工作时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实质是从质的角度讲有用功的多少。理解效率既要从量的意义又要从质的意义,尤其要从质的意义理解。以往我们讲效率,往往习惯从数量上,或从增加劳动强度增加时间投入上做文章,结果是流了汗掉了肉甚至拚了命,数量确实上去了,但质量却不见得好,最终是得不偿失,所谓豆腐去了肉价钱,这个教训是应该认真记取的。

    学习效率除具有一般效率所包含的意义外,主要是指学习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所获得的学习数量和质量之比。它是学习者学业水平和身心素质的综合体现。它探讨的是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好的知识较强的能力或形成良好的品质及非智力因素。

    衡量学习效率的高低,第一是时间标准。在学习任务既定的情况下,学习个体花费较少的时间却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在学习时间既定,学习个体能尽可能地取得高水平的学习成效。第二是数量标准。学习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量越多,则学习的效率越高;或者取得同等的学习效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少,学习效率越高。当然此处讲的量不是滥竽充数的量,而是有较高质量的量。第三是效益标准。效益是个体的有效收益,它是效能的最终实现,最后目的。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个由潜在到实现的转化过程,通过转化,人们潜藏于大脑之中尚未起作用的种种因素,转变为能起作用的因素,潜能的有效实现就是效能。学习效率的高低,一要取决于学习的产出效益,二要取决于学习的投入成本。在这两个方向上,效能的作用在于其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影响投入成本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影响学习的产出和收效。小的投入,大的产出,或者相同的产出,小的投入,都谓之有效益,都是学习者所企求的。

    二、影响学习效率的几个因素

    1、身心状态的影响

    健康的大脑,充沛的精力是高学习效率的自然条件,但仅有这个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从生理状态看,能否使人脑这个特殊的器官保持适度的紧张,将直接影响学习主体学习效率的提高。美国的查尔斯博士认为:肉体和精神方面紧张程度低者,其状态表现为心理和身体的功能缓慢,跟不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保持适度的紧张,能使心脏博动加快,向肌肉供氧和营养物质的速度加快,此时大脑中的磷酸腺苷就会转化成为能量,从而促进主体器官功能的活动,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同时又因为给大脑和肌肉输送了更多的能量,使学习主体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学习效率因此得以提高。

    从心理状态看,能否心情舒畅,排除干扰。一方面,人脑就象一种精细的过滤器,心情舒畅时,它就能自动地遗弃那些不必要的一时与己无关的东西,而吸取那些最有意义的信息。另一方面,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又是此消彼长的,当某个兴奋点发生时,周围其他区域则是抑制的,而在每一瞬间,通常大脑皮层都有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当学习者心情舒畅时,这个兴奋中心就能与最清晰的意识相联系,并由此产生和促进机体的各种反映活动,从而产生出高的学习效率。

    从精神状态看,能否情绪高涨,信心百倍。良好的精神状态,愉快的情绪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它能保证体内各器官协调一致,促进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机体的各种机能,尤其能形成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激情和强烈的热情,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2、学习方法的影响

    同是学习很用功的学生,有的人事倍功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是学习效率却不高。有的人则事半功倍,学起来很轻松,并不用开夜车,但效率却极高。这就有个学习方法的问题,科学的方法是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

    第一,看是否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的迁移指先前学得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并促进新的学习。学习总有先后之分,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则叫负迁移。学习中能否快捷地进行正迁移,减少负迁移,首先取决于学习者的方法及水平。学习时,学习者必须辨别当前的课题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分清事物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抓住事物内在本质联系,这样迁移就容易实现。其次,取决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概括水平较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根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将新知识纳入到既有的经验系统之中去,从而快捷地实现迁移。

    第二,看是否科学地利用时间。学习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视神经在接受外界信号刺激后,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从而形成高效率的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一旦学习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层的该区域就由兴奋渐渐转为抑制,这时候的学习效率就会出现负数,理智的做法是张驰结合,科学地利用时间。

    第三,看能否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许多学习者满足于继承,而不善创新。他们懂得怎样去书中找现成答案,怎样去对付一场死记硬背的考试,怎样把老师、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储存于大脑中,并在需要时    原封不动地再现出来,唯独不善思考。汗流夹背地醉心于墨守成规式地学习,终归是一种懒惰,与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更无学习效率可言。

    3、学习手段的影响

    现代学习手段和工具表现手法多样,它可以通过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等表现手法,一方面使许多看不见、看不清的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遥远的变为眼前的;另方面又能通过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大学习的可接受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今天,各类学习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成倍扩展,如国际互联网、多媒体课件、VCD光碟、录像带、录音带、投影仪、电视、电影,各种学习资料汗牛充栋,如山如海。究竟哪些手段最适合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有个明确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不相吻合的学习手段,那么不但是浪费时间,而且是为自己制造失败。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学习手段,那么就可能使自己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愉快而迅速,学习效率的提高就不言而喻。

    4、知识多寡的影响

    任何一项学习都是人类在既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奥劳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观》一书中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里讲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的知识,贮存于学习者长时间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是从事新的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说法,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习者要习得新知识,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的既有观念结合起来,构成观念团,才能获得并理解新知识。

    许多科学家对此作了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例如奥苏伯尔提出同化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里讲的实质性联系就是新学的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中的符号、表象、概念、命题有直接的联系。缺乏这种联系,也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机械学习。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联系,缺乏这种联系,一些学习材料就会缺乏逻辑意义,就必然导致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不了实质性的联系。这样,学习者学习起来,一不好理解,二也难以记忆,少慢差费。

    三、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

    1、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

    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类型和工作类型一样,每个人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类型。找准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采用适用自己的学习类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其一从发现和感悟信息的方式入手,找出自己的感觉优势。我们每个人的知觉力都有主次之分,如果我们主要的知觉力不适应教学方法,通常就会有学习上的困难,据美国的邓恩教授调查,仅有30%的学生记得其在标准的课堂时间所听到的东西的75%;仅有40%的人记得3/4他们读到或看到的东西。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15%的人通过触觉学习得最好;另有15%的人是动觉学习者。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事实上都是以不同的学习类型在进行着学习,要么是视觉,要么是听觉,要么是动觉,要么是触觉,也有一部分是兼而有之。由于他们一方面是在不自觉地选择某种学习类型,另方面教师限定的统一授课模式也容不得他们有所侧重,这样,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然后有侧重地努力。

    其二,从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中找出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归根到底是组织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有的人善用左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就是从比较概括的观点入手,用逻辑的方式吸收信息,一些知识信息如果以逻辑或线性顺序的方式出现,那么这类人就较容易接收。有的人善用右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乐意吸收大的整体的描述,从具体的材料入手,然后构建事物的整体轮廓,他们对形象、想象、音乐、艺术和直觉较敏锐。比较两种方法,他们没有天生的优劣长短之分,只要学习者本人得心应手,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倘若能把大脑两半的力量都结合起来,则学习效率更高。

    其三,从吸收和储存信息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在吸收和存储信息的学习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独处学习效率最高,有的人则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有的人保持适度的饥饿状态能才思敏捷,有的人学习时则要不断地吃东西,那怕嚼上一块口香糖;有的人适应早上学习,上午10时精神最好,有的人则在午夜2时两眼放光,效率最高。找出找准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段,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

    2、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

    (1)锥型进军,一意专心。

    如同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即使一万斤柴也烧不开,连续的烧,十斤柴就有多。学习也一样,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贪多求全 ,永远也达不到目标。如果集中精力如同一把锥子推进,则不难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美国著名教授西蒙指出:“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条件是每个星期得连续地学习不少于四十个小时,他强调的是连续不间断地学习。持续不断地学习,包含了对学过的知识的不断使用,能省去不少复习所浪费的时间。

    值得重视的是,学习知识,也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全就是越好越有意义。假定一个人的知识是100,那么他的有效知识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他实际需要的知识就是他的有效知识,人的知识面总是大于他的实际需要。据测定,现代人的有效知识仅占他全部知识的10%。因此,理智的做法是,删繁就简,雏型进军,学习我们所需要的有效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就将大大提高。

    (2)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学习方法指的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每一循环都比上一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它把许多现象结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循环。后一循环以前一循环为基础,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具体操作:就是以学习者感兴趣的知识为目标,以此为起点,围绕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此有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目的达到了,在新一轮循环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学习者再以此为起点,进行新的循环,又需要弄懂问题,查找资料,求解答案。这种方法比起以“步步为营”的金字塔式学习法来,它能更迅速快捷地理解和获得知识,比起孤军深入的“电线杆”式的学习法,它有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全貌的优点。

    (3)分段复习,科学记忆

    学习效率的高低与记忆能力关系极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并绘制了一条保持或遗忘曲线,大意是:在学习材料刚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测试,测试者仅能记住40%左右,第二天再测试,仅能记住三分之一,第六天逐渐下降到25%。这个实验说明,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复习必须及时。有关实验还说明,在复习时间和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分段复习比集中在一起复习效果要好。具体方法是:在学习某门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学习—复习—再学习—再复习的方法。即是说,在学习完某一内容后,花少量时间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紧接着再进行复习,直至学完全部内容。这个方法乍看循环往复,似乎费时不少,其实不然。经验证明,只要能合理地组织内容,合理地安排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3、调整最佳学习的状态

    研究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最佳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出现于学习者心跳、呼吸频率和脑波流畅地同步之时。当学习者处在最佳学习状态,这时身体是放松的,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迅速而不费力气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与最佳学习状态相联系的脑波和深度放松相联系的脑波彼此紧邻,电磁波只差1/秒。二者虽不能等同,但彼此却联系密切。显然这种最佳学习状态是每个学习者所渴求的,我们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使自己随时进到这种脑波状态,但却可以有意识地使自己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第一,通过深呼吸创造最佳学习状态。深呼吸可以为最佳学习状态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是吸入大量的氧气。人在颠峰学习状态下大脑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其次深呼吸可以放松身体,消除紧张态;再次它能建立一种有规律的脑电波,使大脑处于   波状态。

    第二,通过放松巩固最佳学习状态。通过深呼吸使大脑的电磁波从标准的18-40/秒即    波状态转到8-12/秒即   波状态,这已与最佳学习状态非常接近了。此时            波的放松状态必须继续巩固,否则由于大脑习惯于在一般意识下活动,极容易回复到先前的状态。这里讲的巩固就是继续作深呼吸,使大脑继续保持平静。

    第三,通过自我肯定,进一步巩固最佳学习状态。前面的一些做法,已使我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有必要通过自我肯定来巩固这种状态。最佳学习状态是指大脑的状态,而大脑的状态特别容易受自我肯定的影响。这里讲的自我肯定,即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鼓励。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立东主编《学习的浪潮》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2月版

2、周志明主编《军事思维效率引论》解放军出版社19963月版

3、王佐书主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黑龙江出版社19946月版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5月版

5、谢德民主编《论学习》人民出版社19926月版

6、(美)卡尔·考夫卡普《格式塔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月版

7、(美)Jean  Marie  Stine 著《脑力倍增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5月版 

作者通联:南昌市广场南路156         邮编:330003        

电话:0791-6220114             传真:0791-6220114

 E-mail:zzmzmq@public.nc.jx.cn

Copyright@南昌广播电视大学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ncddncdd2002@163.com 电话: 0791-6287145  地址:广场南路156号